规范装备器材维护保养工作******
本报讯谷巍峰、周荣凯报道:“大家注意!维护操作臂里侧大有讲究,一定要先将多功能侦察机器人及远程控制系统打开,防止机械制动时受力造成损坏。”11月30日上午,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民兵情报信息侦搜分队队员们认真观看厂家技术人员细致讲解示范后,对装备器材进行维护保养。这一天是红旗区人武部的“管装爱装日”,民兵们重点对排爆机器人机械臂、无人警戒巡逻车云台、无人机螺旋桨及脚架等装备进行维护保养。
近年来,随着基干民兵装备器材种类越来越多,训练和执行任务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特别是新质力量比例逐步提高,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的新型装备入列,对维护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今年以来,该部在调研中发现,分队的许多预征预储装备,平时存放于企业、仓库,不同程度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对装备的性能、使用寿命、应战能力等带来不良影响。
为破解这一矛盾,该部在与上级政策对标对表的基础上,先后多次深入民兵装备预征预储单位进行调研,多次与区应急部门沟通,区分装备类型、保障地域、管理维护等内容,制订出台系统的装备维护管理规定细则。同时,积极与征储单位建立常态联系,聘请装备领域技术骨干人才,成立专家人才库,构建优质的师资力量;选拔经验丰富、专业技术精湛的基干民兵担任“装备教员”,对装备使用维护做到有人管、有人教;完善装备管理维护手段和机制,实现每季度一次全面维护、每月一次定点维护、每周一次日常维护。
在此基础上,该部每季度对“装备教员”进行集中培训,熟悉装备器材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做到会使用、会检查、会保养和会排除一般故障。他们还规定,每次装备动用前,安排专人负责对装备逐一进行检查;装备动用过程中,维修人员伴随保障;装备动用后,及时进行维护保养和检修。通过全方位排查、检修和维护,确保装备器材零故障、零隐患,有效提升装备器材战技术性能,为提升民兵分队战斗力打下坚实基础。
“自找苦吃”促进训练转型******
本报讯段宁、记者周海良报道:寒冬深夜,安徽省某科技公司生产车间灯火通明,青年员工窦兆魁正在加班加点赶工期。他和同事参加民兵无人机分队跨域训练59天,回公司后又马不停蹄投入到新型装备生产。
这一年,从江淮之滨到东南沿海、大漠戈壁,窦兆魁所在民兵无人机侦察分队留下一串串搏击长空的“足迹”。他说:“学习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深情寄语,‘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这让我们备受鼓舞、备感振奋、备提干劲。人生最浪漫的事情莫过于在祖国召唤时,我们正青春。生产线上,我们新时代民兵是骨干;加快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我们也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淮北军分区司令员何志坚告诉记者:“追求极限、砥砺尖兵,正成为民兵自我加压的内动力。”这支民兵新域新质分队组建不到4年,瞄准“飞得更远”“融入更深”“奉献战力”目标创下多项纪录。
去年盛夏,飞控手吴逍然操控的某型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遭遇海上积雨云,在“水帘洞”中穿行20多分钟,受极限气象影响,发动机航速“爆表”,无法降速。返场时,他们大胆选择停车迫降,最终化险为夷。
“成功没有侥幸,只有每一次都力争飞到极限、冲破瓶颈,能力边界才会拓展、思维格局才会升级。”带队干部、某人武部副部长孙欢迎告诉记者,为适应复杂环境,他们把训练场拉到戈壁大漠、深蓝大洋,探寻无人机极限作战效能和保障功能,在一次次“自找苦吃”中实现训练转型升级。
刀在石上磨,兵在险中练。前不久,他们采取“公路+铁路”方式奔赴万里边疆,按照“一个过程”,完成多批静态目标侦察指示和实弹毁伤效果评估任务,受到军兵种部队点赞。通过战法攻关和实兵演训,该民兵无人机侦察分队探索形成了一批规范化成果和可复制经验,并主动发挥新时代“小推车”精神,连续2年承担全省无人机分队骨干区域联训任务。